近日,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的医生杨女士在“问政湖南”平台反映,她的中国移动手机号因“涉诈停机”二十多天,导致无法与病人联系,对其工作生活造成极大困扰。

杨女士与丈夫同为一家医院的医生。10月12日,其丈夫在手术时手机号突然被停机。前往当地营业厅查询后得知,由于其丈夫的手机号归属地为长沙,需本人携带无犯罪证明前往号码归属地办理复通。随后,他们通过中国移动APP线上申诉,并预留了杨女士的手机号作为联系方式,结果杨女士的手机号也被关停,理由是“使用异常”。
11月6日下午,杨女士向媒体求助后,其丈夫收到了10086发来的线上快速核验途径,目前其丈夫的手机号已恢复通信,而杨女士仍未获得线上办理的渠道。记者多次致电长沙移动客服咨询,发现不同客服对复通规则的表述存在差异,但均表示不能异地办理复通。
整个事件中最让人困惑的是标准的模糊和规则的不一致。关于杨女士的手机号为何被关停,客服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说法:一个是频繁通话,另一个是触发了系统预设的涉诈风险模型。如果频繁通话就会被停机,那究竟什么频率才算不频繁?那些确实需要经常打电话的职业怎么办?如果是触发了“涉诈模型”,具体违规原因是什么?用户以后要如何注意和纠正?简单粗暴地“一停了之”对消费者权益也是一种损害。
关于如何办理复通,同一家运营商的不同客服也是说法不一。有的称需要公安开证明,有的说要现场学习、签订承诺书,有的坚持异地不能办理。几番投诉之后,杨女士的丈夫又可以在线上核验申诉。这种规则混乱、操作随意、要求繁杂的情况让用户无所适从,焦虑困惑,也反映出部分企业在涉诈风险防控中有“宁错杀,不放过”的懒政思维。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