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为回应后疫情时代个人信用修复需求,人民银行正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计划于2026年初正式执行。该政策针对新冠疫情以来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且已全额归还贷款的个人,其相关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新政策为“非恶意”违约且已履行还款义务的个人提供了“重置”机会,让他们能够重新获得房贷、车贷及经营性贷款的资格,对当前扩大内需、稳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人民银行运营的征信系统已平稳运行20余年。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过去几年,受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部分原本信用状况良好的个人意外陷入债务逾期。即便这些个人后续全额偿还了欠款,但相关逾期记录仍在5年存续期内持续影响征信记录,进而影响其经济活动,形成“一次逾期,长期受限”的困境。
此次推出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通过三重严格条件划定精准救济范围,避免政策滥用。成因限定为新冠疫情相关不可抗力,仅覆盖疫情期间因客观环境导致的逾期行为,排除恶意拖欠等道德风险情形;设置“小额”金额阈值,具体标准尚未公布,但违约金额在一定标准以下;逾期款项已全额结清,确保救济对象已履行还款义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疫情期间违约引起的在征信系统中的记录,如果欠款还清,将不再显示。此举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存量拖欠款的缴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个人融资环境,体现了央行对宽信用修复的政策诉求。
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刘新海表示,央行提出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体现了“征信为民”的初心。这一举措不仅是一项技术性调整,更是金融制度人性化转向的体现。它反映了监管层在平衡征信系统刚性约束与后疫情时代个人金融困境之间的深思熟虑。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