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南下,让不少地方一夜入秋。秋高气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今年,多地的中小学生将迎来可以在秋天出游的新假期——“秋假”。

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实际上,“春秋假”并不是新概念。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杭州地区自2004年起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已有21个年头。到了2025年,更多地方开始落实中小学生“春秋假”,其模式基本是与清明、五一、国庆等小长假连休。乌鲁木齐市还在今年将12月1日至12月5日定为“雪假”,并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滑雪的机会。

相比于传统的寒暑假,春秋季天气不会过热或过冷,气候适宜,更加适合出游。由于幅员辽阔,各地入春入秋存在时间差异,不同地方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春秋假时间,为错峰出游创造了条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杨宜勇表示,推行春秋假作为优化假期结构的重要探索,对居民消费的提振作用涉及消费时间再分配、需求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平衡的系统性影响。他指出,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旅游人数达8.26亿人次,但游客满意度仅为78分(满分100分),低于平日均值10分。而春秋季正值旅游淡季,气候适宜且避开传统高峰,若增设3—5天春秋假,可分流约30%的长假客流。从短期看,春秋假可以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0.4%~0.6%的增量,长期则可提升至约1%~1.66%。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