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儿童用品的骇人听闻的谣言,如“工业垃圾摇身一变成为儿童维生素D3”、“工业垃圾制造儿童面霜”、“儿童神经酸被查出多种致癌物”等。这些标题往往让家长们感到恐慌。实际上,这些都是网络平台上一些账号通过移花接木患儿照片、伪造权威报道、编造虚假数据等手段进行的“造谣式起号”和“造谣式营销”。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则视频以紧张的背景音乐和“紧急曝光”的大字标题吸引眼球,声称“毒儿童维生素D3覆盖90%家庭,有害物质超标10倍,长期吃致肾衰竭”。评论区里满是担忧和恐慌,但事实并非如此。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内容的数据混乱不堪,所谓的“毒维生素D3覆盖家庭比例”有多个版本,从67.8%到92%不等,而“有害物质超标倍数”也从10倍到80倍不等。实际上,并无权威机构发布过相关数据,也没有“工业垃圾制造维生素”的公开报道。

不仅如此,同一账号发布的内容也自相矛盾。这些内容通常标注时间和地点,换个时间、改个地点、换组数据,就能连发几十条相似内容。记者借助AI工具溯源发现,至少在今年2月,宣称维生素有毒的内容就开始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些内容通常没有标注来源,配图上的字迹扭曲模糊,疑似AI生成。

除了儿童维生素,类似的谣言还涉及儿童面霜、儿童神经酸、儿童洗衣液等多种产品。这些谣言通过移花接木的画面,如垃圾场污水横流、卧床患儿痛苦挣扎等,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表示,这些虚假信息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损害了社会信任度,增加了公众的群体焦虑。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