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简朴的工装,一聊起宫灯就眉飞色舞、如数家珍,言谈中带着北京人特有的幽默和松弛。近日,北京市美术红灯厂职工郭燕青在社交媒体走红,该厂生产的宫灯也破圈爆火,库存的小型宫灯甚至卖断了货。专家表示,宫灯既能装饰房屋、点缀环境,又兼具收藏价值和文化意蕴。这次通过多渠道赋能传播,“点亮”了宫灯更深层的价值。

“这么说吧,我们做的灯放在那儿,保您几十年都坏不了。”一走进美术红灯厂,正听到郭燕青在向顾客介绍宫灯。库房的屋顶上悬挂着六方双层灯、五方灯、半壁灯等各式宫灯样品,大的直径近两米,小的也有一米多。每一盏宫灯,都由木构框架、玻璃灯画和丝织穗子组成,看上去精致漂亮。让人意外的是,如此精致的宫灯价格并不贵,小的才卖200元一盏。

“宫灯过去是皇家专用,后来才流入民间,这手艺已经传承上百年了。”今年63岁的郭燕青对厂史如数家珍。他说,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的前身是始创于1806年的老字号文盛斋。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文盛斋制作的北京宫灯就拿到了两块金牌、两张奖状,产品蜚声海外。1956年红灯厂经过改制合并,主营宫灯、灯笼、灯彩等工艺品,一直延续到今天。“北京宫灯是集木工制作、雕刻技巧、色彩纹饰、图案绘制为一体的纯手工技艺。你别看它不怎么起眼,但做一盏宫灯需要好多道工序,并不简单。”郭燕青的话语里透着骄傲。

郭燕青拿起一盏六方双层宫灯:“六方双层宫灯的骨架一般用红木、色木等木料制成,要经过锼、雕、刻、镂、烫等工艺才能完成。比如基础的‘锼活儿’,就是用纯手工的方式,去掏制宫灯龙头和架子上的镂空部分,可要想做得精致、顺滑、漂亮,没老师傅传授技巧,自己不下功夫苦练,根本不行。”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