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10月,中国科学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领域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时,杨振宁先生逝世,他在30多年前曾预言中国在21世纪中叶可能成为世界级科技强国。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量子领域的科学家,引发了对中国物理学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带着这些问题,赵政国接受了专访。赵政国是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他主编的《走近“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发现之旅》一书详细介绍了希格斯粒子的重要性。希格斯粒子不仅对宇宙存在至关重要,还可能与一种称为“希格斯炸弹”的潜在能量释放有关。这种能量级别标志着文明程度,只有高度发达的文明才能掌控。
赵政国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除了希格斯粒子,他还关注相互作用统一研究、超对称理论探索等。国际主流物理学界的研究方向包括宇宙学与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与量子引力、凝聚态物理与应用物理等。中国学者在这些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如轴子暗物质直接搜寻实验、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量子计算阵列构建等。
赵政国认为,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对物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量物理知识和人才。例如,芯片和光刻机的研发涉及凝聚态物理、光学、量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的科研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某些基础性研究仍需时间积累。中国在一些领域已经处于第一方阵,甚至领跑,但在整体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对于中国物理学的下一个“金矿”,赵政国表示难以确定,但认为量子物理、核聚变、特殊材料、高温超导等领域有潜力。关于诺贝尔奖,他认为获奖是好事,但不应过于看重,科学研究应以回答未知问题为动机。此外,赵政国提到中国需要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如超级陶粲装置和同步辐射光源,以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