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位热心市民“卷尺哥”引起了广泛关注。从2023年3月起,他带着一把卷尺,在深圳的大街小巷穿梭,专门寻找公共设施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他指出的每个问题几乎都被有关部门迅速整改。公众因此给他起了“多管局局长”的绰号,并感慨于“深圳速度”,同时希望“卷尺哥”能到全国各地巡检。

这些问题看似微小,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一座超大城市的运转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随时可能砸到人的危墙、设计不合理的斜坡、不合理的灯杆标语、挡道的绿植以及有安全隐患的井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切身感受,也反映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高质量水平。“卷尺哥”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真心实意地用一把卷尺,当起了城市公共设施的“质检员”和服务的“吹哨者”。
公共设施的问题一旦被发现,考验的是公共服务响应的质量和效率。过去在一些地方,对于市民反映的问题,相关责任部门要么只是记录了事,要么整改行动迟缓。更有甚者,为了提升所谓的办结率和考核满意度而应付整改,导致问题不久后又重新出现。相比之下,“卷尺哥”反馈的市政问题平均在3天内就能得到有效处理,有的甚至当天就能解决。这反映出深圳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高水平。据统计,2023年至今,市民通过“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提出了超过29万条城市治理建议,精准捕捉并解决了许多市民反映的重点难点问题。这背后是一套常态化的高效运转机制和协同协作的闭环机制。
“卷尺哥”的真量与相关部门的真管相得益彰,不仅要高效地管,还要有责任、有质量地管。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圳相关部门与“卷尺哥”的良性互动,展示了城市治理精细化、高质量的一个关键——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市民的诉求视为“找茬”,而要在民意诉求和公共服务之间建立及时、高效、负责的良性共振机制。一方面,认真记录、科学分配,优化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积累经验,开拓思路,变被动整改为主动预防。这对其他地方的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启示。
“卷尺哥”的卷尺不仅测量公共设施的问题,还衡量了城市治理和服务的准度、力度和精度。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