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两个字,在苹果身上出现,总带着点黑色幽默。
iPhone 17 基础版直接给 256G 起步,还塞了 120Hz 高刷,价格还比上一代同容量便宜一千,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齐刷刷“苹果终于做人”。
可要是把那颗被咬了一口的Logo抠掉,换上任意国产标,这套配置大概率会被吐槽“丑得离谱”“没诚意”“割韭菜”。
这不是段子,是每天在微博、小红书、抖音弹幕里真实上演的双标现场。
有人把锅甩给“品牌信仰”,说苹果用户就是冲着Logo去的。
可信仰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是一次次“差点翻车又救回来”的惊险瞬间攒下的:iPhone 4 天线门,苹果一句“你握错地方了”都能被原谅;iPhone 6 一屁股坐弯,大家边吐槽边排队;到了 iPhone 12 不送充电头,骂归骂,销量照样破纪录。
国产机要是敢这么干,微博热搜能把CEO挂三天。
说到底,苹果把“缺点”包装成了“特点”。
信号差?
那是提醒你少刷手机多陪家人。
充电慢?
保护电池寿命。
价格高?
贵才能显得你选得精。
这套叙事国产厂商学不会,也不敢学,因为舆论场没给他们留“犯错空间”。
可今年风向变了。
iPhone 17 的配置单里,高刷、大内存、降价,每一条都在对标国产旗舰。
这不是苹果突然良心发现,是国产机把刀架在它脖子上逼出来的。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