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将西贝推上了热搜。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否认使用预制菜,并开放全国门店后厨自证清白,同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
这场餐饮吐槽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即将突破万亿规模却深陷信任危机的预制菜行业困局。在普通消费者看来,预制菜通常等同于“加热即食的冷冻料理包”,这种认知与专业定义之间的差异为消费争议埋下了伏笔。尽管西贝强调每道菜都有制作标准,但未能消除消费者对工业化预加工的担忧。
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涵盖搅拌、腌制、滚揉等多种工艺。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特别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连锁餐饮企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但不属于预制菜。
如今,人力成本高企、连锁化加速,预制菜已成为餐饮业不可逆转的效率革命工具。罗永浩在吐槽中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他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巨大反响,是因为消费者对现做与预制的界限模糊感到困惑和不满。六部门在《通知》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标志,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推广”而非“强制”的表述,为执行留下了弹性空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仅有少数企业会主动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