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自2025年9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规定,具有电驱动功能的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超过此速度时电动机应停止提供动力输出。这一规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实际上,限速25km/h的标准早在2018年的国标中就已提出,因此并不突然。然而,七年过去了,电动自行车的技术和性能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锂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加和各种“魔改”技术的出现,使得旧标准难以应对新的风险。因此,新国标必须与时俱进。
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超过3.5亿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2019年至2023年间,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5.85%,而全交通方式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限速,是基于大量交通事故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旨在保障安全,而不是限制行业发展。
有人担心,限速会对外卖、快递等特定行业产生影响。这种担忧并不新鲜。各方需要达成共识:安全与效率同样重要,没有安全,效率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些外卖小哥和快递员在路上风驰电掣,不仅威胁他人安全,也增加了自身风险。因此,讨论的重点应是如何通过优化计酬模式和限时标准来适应新标准,为劳动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对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不能仅关注限速。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平均发生约2000起电动自行车火灾。新标准特别强调了非金属材料的防火阻燃要求,并规定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塑料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的5.5%。此外,解决“进楼入户”、“人车同屋”和“飞线充电”等问题还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管理。
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的原因多样。上海市公安局数据显示,非机动车肇事违法的主要原因包括违反交通信号通行、未按规定让行和超速。除了限速,还需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提高驾驶者的交通素养,加强道路监管和疏导。新标准还要求电动自行车具备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并鼓励安装后视镜。
有网友建议对电动自行车大灯的安装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因为许多人在夜间遇到迎面开来的电动自行车时感到刺眼。此次新标准完善了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未来是否能加强对“爆改”大灯行为的监管,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电动自行车行业告别野蛮生长,进入以安全为基础、创新为驱动、品质竞争为核心的新阶段。过去一些厂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迎合少数消费者需求,导致“魔改”现象频发。随着新国标的落地,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只有将合规视为发展底线,以安全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才能赢得未来。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