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北京暴雨又双叒叕来了 城市再迎考验[推荐]

2025-08-27880

北京暴雨又双叒叕来了 城市再迎考验!暴雨再次降临北京,城市笼罩在一片水幕中。8月27日凌晨,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这是今年夏季以来第七次启动暴雨应急响应。永定河卢沟桥段水位突破警戒线,丰台区部分低洼路段积水深达半米,地铁14号线园博园站因雨水倒灌临时关闭。这些熟悉的场景再次上演,这座超大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北京暴雨又双叒叕来了

海淀区某地下车库的抽水泵正以最大功率运转,物业经理张建军已连续值守36小时。“2012年'7·21'特大暴雨时这里淹了200多辆车,现在每半小时就要巡查一次。”他指着墙上新安装的智能水位监测仪说。

 

北京市排水集团数据显示,本次降雨期间,中心城区最大小时雨强达58毫米,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1.2倍。尽管近年来新建了75座调蓄池、改造了1370公里排水管网,但在气候变化导致的短时强降雨面前,基础设施仍显不足。

 

朝阳区常营地区的社区工作者李芳凌晨4点就开始危房排查。她手机里的“防汛应急APP”实时更新着转移人员名单:“去年开发的这套系统,现在能精确到每户老人的用药需求。”北京市应急管理局透露,本次暴雨应对中首次启用“双指挥长”制度,防汛办与气象局联合办公,预警信息发布速度较三年前提升40%。全市3.2万余名基层防汛人员、428支专业抢险队全部进入战时状态,无人机巡查、AI积水识别等新技术投入实战。

北京市气候中心统计显示,近十年城区年均暴雨日数较上世纪90年代增加1.8天,极端降水频率提高23%。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周恺拿出两份图纸对比:“1980年代排水设计采用'一年一遇'标准,现在新建区域至少要按'三年一遇'设计。”但土地开发强度与热岛效应的叠加,使得海淀山后等新兴建成区在本次降雨中出现了设计标准外的内涝。专家建议,未来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从试点区向全市推广,并建立动态调整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