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媒体:尊重和奖励环卫工人的付出 劳动应获制度保障[推荐]

2025-07-15530

近日,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下翻找8吨垃圾找回游客遗失手表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广东游客卢女士的孩子误将儿童手表遗落于高铁上的纸质垃圾袋中,经定位查询,手表最终进入大同市垃圾中转站。接到市政热线求助后,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调配力量,两名环卫工人在高温天气下,徒手翻找了4小时,最终成功将手表找回。

事件的结果令人欣慰,不仅展现了城市管理部门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线环卫工人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城市治理的温度,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小事”中。

然而,在掌声与点赞之余,有必要反思一线执行者所承担的劳动与风险是否得到了充分尊重与制度保障。徒手在8吨垃圾中翻找4个小时,并非普通的清扫任务。烈日炎炎下,这不仅是体力极限的考验,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据了解,两位环卫工事后婉拒了失主表示感谢的红包。从个体层面看,这是朴实善良的体现;但从管理角度看,不禁让人追问:这份额外付出是否获得了制度层面的补偿?

回应群众求助无疑值得肯定,但执行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类似突发事件是否有完善的评估机制?能否根据重要性、紧急程度、公共利益等标准判断是否启动额外人力?一线工作人员是否有充分知情权与选择权?这些问题都值得在今后被更清晰地界定。

对于这类超出日常职责的工作,是否建立了明确的补偿机制、劳动保护措施与心理疏导安排?值得关注的是,在舆论关注下,当地最新回应称,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并成立“助人为乐”基金。毕竟如果长期依靠个人善意与职业道德来“填补空缺”,不仅可能损耗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平性与规范性。

“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反映了为民办事的责任意识,但“有求必应”并不意味着“无限付出”。一个良性的公共服务体系既要尽可能回应民众需求,也要充分考虑执行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在人性化服务与合理管理之间找到平衡。

公众之所以对这起事件给予如此高的关注,除了感动于环卫工人的辛勤与敬业,也是在关心如何确保每一位劳动者的辛劳都能被看见、被尊重,并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温情之外更值得追问的地方。



(网站咨询与信息版权问题处理:wfxxw@foxmail.com)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