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居民财产增值希望在公司债【微发信息网】
行业资讯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居民财产增值希望在公司债
2014-02-28  浏览:69
 银行存款利息微薄甚至低于CPI,股市令人望而却步,房地产市场正在去投资功能化……怎样让百姓的财产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保值增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的建议是,放开公司债券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

  《经济参考报》:金融本身具有为百姓财产增值的功能,但目前这一功能体现得并不明显,这种现象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王国刚:金融就是为企业和老百姓财产增值服务的,这是金融存在的前提条件。但是中国的金融没有实现这样一个功能。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用财政和行政切断了实体企业和老百姓之间的直接金融关系。本来金融最初来源于实体企业和居民的直接金融关系,那时没有银行业,也没有其他金融机构,但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活动依然存在,企业的资本来自居民的消费剩余。中国的金融起步于改革开放,我们从西方国家学了一套浮在水面上的金融,那就是各种金融机构,而没有看到他们沉在水底的居民和企业之间本质的金融关系。因此现在的中国金融是由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构成的金融,其中却并不包含作为金融最基础、最活跃、最根本的部分,就是居民与实体企业的本质性关系,这个关系被银行切开了。

  《经济参考报》:从目前金融的状况来看,银行的垄断很难打破,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面对银行处于弱势,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种状态?

  王国刚: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具体渠道就是公司债券直接向存款人发售。公司债券是一个直接金融工具,由资金供给者直接购买债券,那么债券发行人和资金供给人之间的关系是单一的,对于存款人来说,债券的利率高于存款,对于贷款人来说,债券的利率低于贷款利率。存款人在这里并不只有居民,也包含企业。2013年银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万亿,企业50多万亿,加起来100多万亿,公司债券作为直接金融工具,理应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销售,这既有利于使实体企业摆脱资金来源受限于银行贷款、暂时闲置的资金只能存入银行的格局,也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经济参考报》:听您这么说,似乎中国金融改革的真正破题将从债券开始?而目前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也会因此而得到解决?

  王国刚:是的。可以说,今后中国所有的金融改革最后都要归到债券上来。金融要为企业和居民的财富增值服务,公司债向居民直接发售对于企业和居民的财产增值都有利。另外,债券是可交易的标准证券,企业和居民可通过网络来买入或者卖出,当然,这种交易不需要通过交易所,因为交易所的交易成本非常高,这会影响交易的活跃度和交易者的收入水平,所以今后要大力发展网络这种无形的交易市场。如果能在两三年内做到这一点,新增存款和新增贷款就会大大减少,那么金融脱媒就真正发生了。这必然对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的挑战,商业银行的改革就势在必行。

  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都认为房价过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开发商的投入源于银行的贷款,他必须卖房还款。而如果换一种方式,比如西方,开发商是拿不到贷款的,一般都是发债或利用住房基金,如果发20年债券,就不需要急着卖房,可以出租,获得的租金是稳定的,就可以做资产证券化,等到要卖房时就可以打一个大折卖给租房者。而购买债券者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资产收入。因此,债券的市场化是个根本性的问题,当债券在中国大发展的时候,就是整个中国金融业再造的过程。当所有企业和居民都可以进入金融竞争市场时,整个金融体系就变了。在这个市场上,会有很多的投资品供你选择,而债券的利率会是市场化的,资金短缺时会高些,资金充足时,就会低下来,居民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喜好和不同能力选择不同的债券,在此基础上,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都可以上,到那时,银行的垄断自然就打破了。

  《经济参考报》:目前正受到人们热烈追捧和热议的余额宝会对金融市场带来怎样深层次影响?

  王国刚:在西方,余额宝是银行的一项业务,因为我国的体制原因,银行不能做这项业务,这个东西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如果我们银行消除了体制性障碍,那么余额宝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经济参考报》:公司债券固然有许多好处,但公司债券的安全问题怎么保证?比如公司破产不能到期兑付债券的本息,债权人的利益怎么保证?

  王国刚:债券既然带有投资的性质,那么就会有一定的风险,但要看是什么风险,一种是交易风险,高低起落完全取决于市场,这在哪个市场上都有,再有就是发债公司到期不能兑付本息,那么就要破产进行破产清算,要坚决落实破产法保护这些债权人的权益。另一个重要方式,中国没有做过,就是债券收购,这在西方国家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我们在公司债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债券收购。在西方国家甚至有些放款人常常恶意收购,制造障碍让公司到期还不了款或破产或被收购,这一机制也使得企业不敢随意借款,使借款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而不是像我们许多企业闭着眼睛向银行借款,借了就没准备还。这里就要引进了优胜劣汰机制,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市场。另外,要加强监管,市场中也不能保证没有一两个“老鼠屎”,所以要加强监管。公司债券的直接发售,在法律上没有障碍,在共识上也没有障碍。在三中全会的背景下,股票都要搞注册制了,债券先行一步有何不可,发行一些适合的公司债券,既缓解公司资金问题又拓展居民的投资渠道,还解决商业银行的问题,一举多得。

  《经济参考报》:债券市场既然有风险,对于企业还好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风险?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会继续维持银行信用,还是大力改革金融体系?

  王国刚:一些人担心,居民缺乏金融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这是没有必要的。一方面经历了20多年股市跌宕走势的洗礼,居民已积累了充分的金融投资经验,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已大为提高;另一方面,单只公司债券的数额不大,与城乡居民44万亿元的储蓄存款资金相比,只是沧海一粟。

  市场信用靠的是直接金融工具,银行信用是切开两头。继续维持银行信用,我们的企业融资成本将越来越高,金融为自己服务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公司债券的风险总体上比贷款低,它是标准型证券,贷款是非标准性有价证券,债券是公开的信息披露,贷款不公开信息披露,债券可交易,贷款不可交易。应该先走公司债券市场化这一步,这一步走不出去,中国金融将越走越畸形,风险将越来越大。这一步走出去,马上存款就会少了,M2也少了,还需要讨论什么货币超发吗?

  给公司债券发展一个比喻,滴水穿石到滴水入土,一只公司债券几千万、几个亿,相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十分渺小,但是几万只乃至几十万只几百万只,规模就很大。我相信,公司债券市场一定会逐渐壮大。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