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下降逾万亿元 委外进入“量缩质增”时代【微发信息网】
财经资讯
规模下降逾万亿元 委外进入“量缩质增”时代
2017-12-12  浏览:0

  今年以来,银行委外规模结束了2014-2016年的急速扩张态势,进入下降通道。据券商估算,三季度末银行委外规模较一季度末下降逾万亿元。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力度加大后,委外规模将延续下降趋势。委外受限后,银行可能会拿部分资金为自身做资产配置,用于配置债券或信贷资产。大型银行自身就具备投资能力,预计在杠杆、信用风险控制等方面会更严格。部分中小银行投资能力不强,会倾向于回归传统信贷业务,增加信贷投放。

  规模一度迅速膨胀

  关于银行委外,官方文件尚无明确定义。在实际操作中,业内人士通常把银行将自营或理财的资金委托给本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代为投资的委托投资模式认定为委外业务。

  过去几年,银行委外规模迅速膨胀。据联讯证券的估算口径,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机构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分别为1.35万亿元、3.46万亿元、3.00万亿元、0.37万亿元、3.24万亿元,总规模达11.42万亿元。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委外大规模扩张主要由于2014-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行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使流动性充裕,但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较低,金融机构放贷给实体企业的信用风险高,且信贷利率处于低位,金融机构无法得到足够的溢价补偿,故而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投向带有刚性兑付传统的金融同业资管产品,进行无风险套利。发行这些金融资管产品的机构拿到资金后,又会配置一些银行的同业负债工具,资金又流向银行系统,形成一个流动性创造的闭环结构,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扩大了委外规模。

  从受托方来看,基金子公司过去几年的迅速成长对委外规模扩大的作用不容忽视。某券商研究员表示,基金子公司2013年的规模不足1亿元,到今年三季度接近8万亿元。基金子公司凭借其通道业务费率低、速度快的优势,抢占了部分原本属于信托公司的业务资源。

  业内人士表示,与券商资管、信托等机构相比,公募基金在税收上具备免税优势。在营改增后,公募基金无需缴纳增值税,大量银行表内负债通过购买货币基金获得免税收益。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或同业存单,通过货币基金进行套利,不少公募基金推出定制基金,同业端成为各家公募冲规模的重要渠道,无形中也推动了委外理财规模扩大。

  规模料进一步下降

  联讯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银行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机构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3.47万亿元、1.70万亿元、0.24万亿元、3.38万亿元,总规模为10.21万亿,较一季度末下降1.21万亿元。

  据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的估算,截至三季度末,银行委外理财部分的规模为2.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2万亿元;非理财部分今年二季度末规模为13.15万亿元,比今年初下降1.18万亿元。

  某中型股份制银行资产托管部从事委外业务的员工表示,之前在做委外投资时层层嵌套,初始理财资金委托给基金公司做一个资产管理计划,先投资一个低收益率计划,然后这个低收益率计划投资一个中等收益率计划,中等收益率计划再投资高收益率计划,有时能套十几层,风险高,泡沫大,现在资管新规要求回本溯源,要穿透,只能套一层,委外规模势必进一步下降。

  银监会近日公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严格限制同业存单等同业负债,而与同业负债的资产端相连的不少是委外产品。当同业负债受到压缩时,另一端的委外可能面临到期不续作或赎回风险。就增量而言,流动性管理办法在计算加权资金运用时,给予纳入其他资产项的同业资管产品以100%权重,这也会影响未来银行表内委外的动力。

  走向量缩质增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短期内随着债市的进一步调整,银行或赎回委外,或到期不续作,委外绝对规模将大概率继续下降,未来发展趋势是“量缩质增”。高质量、有助于优化资金配置效率的委外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高杠杆、高风险的委外模式会减少。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仍存在委外需求,因为银行的管理能力存在差异,银行主要擅长固定收益、债券市场投资,缺少资本市场投资的经验,存在与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合作的需求。当然,随着资管新规以及流动性管理办法等监管措施的落地,委外规模收缩不可避免。

  李奇霖认为,委外受限后,银行可能会拿部分资金为自身做资产配置,用于配置债券或信贷资产。大型银行具备足够的投资能力,只是在杠杆、信用风险控制等方面会更严格。部分中小银行可能不具备这种投资能力,可能倾向于回归传统信贷业务,增加信贷投放。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