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科技和风控是【微发信息网】
财经资讯
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科技和风控是
2017-07-25  浏览:6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题: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科技和风控是“未来银行”的生命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彭勇、孙飞

  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融资机构。事实上,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业正逐渐插上科技的“翅膀”。

  当前金融业发展需警惕哪些风险?“未来银行”将是怎样的?新华社记者近期独家专访了国内第一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

  谈监管:金融乱象呼唤加强监管

  记者:近些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但不少P2P公司也出现不少问题和乱象,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李南青:首先,近年来P2P的迅速发展,是因为确实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此前的相关监管也存在一定滞后,形成了个别的金融乱象。治理整顿这些金融乱象,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一刀切”。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监管部门正在对这些金融乱象逐步进行治理,引导行业发展,行业正在不断规范。

  记者:去年以来,一些网络借贷平台出现“裸条”,有的大学生因为还不起钱而被曝光。您怎么看待这一事件?

  李南青:类似“裸条”的现象对学生、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过去银行从收入等因素考虑,是不允许给校园里的大学生发信用卡的。微众银行目前的“微粒贷”产品,对年龄在22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我们也是不会开放“白名单”的。

  近期,教育部等部门开始加强监管,行业正在逐渐规范。部分银行在风险可控、有严格标准的条件下,引导、满足部分大学生正常的借贷需求。

  记者: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尤其是在近几年经济下行期间,杠杆过高、脱实向虚等问题日益凸显。对于这些金融风险的产生及应对您怎么看?

  李南青:很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从追求利润的角度出发,导致金融业存在一定脱实向虚迹象,产生一定风险。目前,国家正在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业是立国之本,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未来要持续推进金融业改革力度,引导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谈创新:开掘普惠金融“蓝海”

  记者:作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的成立可以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创新,您能否介绍一下微众银行成立两年来的发展情况?

  李南青:2014年12月,微众银行获批开业就致力于发展普惠金融。2016年实现全年盈利4亿多元。截至今年7月,注册客户已达2749万人,总资产666亿元,贷款余额981亿元。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同业平均水平。

  微众银行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如果我们采取传统发展模式,要达到这个规模,可能要大规模的员工、上百个营业网点再积累好多年,而现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说明普惠金融是真正的“蓝海”,社会有着强烈的需求,微众只是找准了定位,并用科技和互联网的技术实现了精准营销。

  记者:普惠金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涉及到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微众银行是如何破解难题的?

  李南青:“微粒贷”是我们的拳头产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微信、手机QQ接触到“微粒贷”,它的发展很好地阐释了普惠金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特点。

  2015年5月,“微粒贷”上线,截至今年5月,“微粒贷”两年来累计发放贷款达3600亿元,总笔数4400万笔,最高贷款日规模20亿元,最高日贷款笔数20万笔,但笔均放款只有8200元。一笔8200元的贷款,如果让几个放贷机构的员工做审核、做风控的话,成本就太高了。微众银行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通过挖掘社交数据,搭建技术平台和模型算法,真正实现了无抵押、无担保、纯线上和纯信用的贷款,在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加快了审批流程。我们授信审批时间最快仅需2.4秒,资金到账时间最快仅需40秒。

  记者:微众银行被寄望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闯出一条新路,给普惠金融、小贷公司、小微银行发展提供经验。如果用100分来衡量,您给微众银行在这方面打多少分?

  李南青:我打60分。目前来看,我们针对消费客户的“微粒贷”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微粒贷”笔均贷款才8200元,不要小看了这8200元,它可能是几个月的房租,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靠它在城市里落脚,找到工作后就能立住脚跟;它可能是一笔技能培训费,工人拿着它学到新本领,因此薪水涨了一级;它也可能是某个病人的救命钱,有了它就能得到及时救治。

  但是,微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做得还很不够,相关的产品仍在筹划之中。我们正在探索“微粒贷”的企业版,希望能够惠及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这个60分对于微众银行的员工来说,不是很公平,他们付出了太多努力,但我们很明白,微众银行离想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未来:科技和风控是“未来银行”的生命线

  记者:我们在参观微众银行时,发现员工穿T恤上班而不是西装革履,感觉微众银行更像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金融企业?

  李南青:你们的感觉很敏锐。从风格上说,我们是一家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持牌银行机构,我们追求轻资产、轻规模和轻人力,这与传统银行相比有点“异类”。不穿西装穿T恤,我们是希望借此鼓励员工创新、放松,而不是因循守旧。

  微众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从业务模式看,我们是纯线上的银行,没有一家物理网点。我们将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网点、人员等优势与科技平台的客户、渠道、场景等优势相结合,搭建一个全新的模式。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银行科技系统,这是基于开源技术、按照分布式架构搭建的技术平台。在2年半时间里,建成102个关键系统,63项新技术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可支持亿级海量用户及高并发交易,我们将每个账户的运维成本降到同业平均水平的10%。

  记者:“微粒贷”是纯信用贷款,借款人都不用到现场,那么“微粒贷”的风险如何控制?

  李南青:微众银行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依托大数据和新技术建模实施业务风控。微众银行汇集了40万亿条数据信息,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各类风险数据,这种方式要比传统的资料审核更高效、更真实。不同于众多的风控模型,微众银行通过引入国外新型风险识别和算法技术,主动预警捕捉高危行为,率先将线上风控用于实战。产品采用“白名单”邀请制,在贷前就开始排查风险,进行反欺诈识别,构筑了一道“风险防火墙”。截至目前,微众银行各项主要监管指标符合并优于监管要求。

  记者: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对未来金融业又将带来怎样的变革?在您看来,“未来银行”是怎样的?

  李南青: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银行模式将带来很大挑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运用,在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中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银行将变得越来越“轻”,“未来银行”也许将不再是西装革履的,休闲装、运动服将“占领”未来的银行。但银行“存贷汇”的基本功能不会变,银行加强风控的趋势也不会变,这些是它最核心的能力。

发表评论
0评